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休闲 >  >> 
5000多年前,江浙沪包邮区的良渚人如何愉快地聊天 世界时讯
来源: 潮新闻客户端      时间:2023-06-21 11:22:39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5000多年前,来自上海的小明,来自浙江的小红,以及江苏人小徐,能不能坐在一起愉快地聊天?

不要紧张,这不是高考题。

当然会!上海小明先抢答了:因为那时候啊,我们有且只有一个共同的神——就是那个你们已经很熟悉的logo:神人兽面像!没错,这就是我们的“国徽”,我们都是一家人,都是良渚人啊。

那你们会聊点啥?

不知道,历史已经过去,但我知道5000多年后的今天,江浙沪包邮区的小伙伴们,无数个小明小红和小徐,好不容易团建了一次,从白天聊到半夜,地点就在上海博物馆。

6月20日,“实证中国——崧泽·良渚文明考古特展”在上海博物馆对公众正式开放。这是“何以中国”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个展览。

昨天中午11点,我从8号线下车,步行2分钟到达馆门口的时候,围观这场聊天的观众已经绕好了三大圈队形,等待预约进场。还好,这是一个活的队伍,我只用了15分钟就顺利进场。

正如这个主题所说,这场大型团建里,不仅有良渚人,还有崧泽人和凌家滩人。

有没有头晕?

不要紧,听三个小伙伴继续聊天。

1.

上海良渚人小明继续傲娇。

这次良渚人不在娘家杭州,而是奔上海团聚,有原因的。

在良渚考古发现大事记里,1986年反山王陵这个转折性大发现之前,上海和江苏的考古学家先声夺人,集体发力,简直是开挂了。

比如福泉山遗址,在上海青浦区,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4次发掘,成为上海地区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聚落,也是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墓地之一。尤其是1982—1984年,福泉山又发现了一批良渚文化时期随葬大量玉器的高等级墓葬,出土了后来才见于反山、瑶山玉器上的鸟形象玉琮。

此前,江苏张陵山、寺墩等重要发现,还没有发现良渚文化人工营建土台这一重要现象。上海的考古学家突破了这个难点,首次确认了“从别处搬来的堆土”“堆筑土墩”形成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这种遗迹现象。福泉山遗址的发现,第一次从考古地层学上明确了这件事:人工堆筑的高台墓地,是良渚文化权贵墓地的主要埋藏方式。苏秉琦先生把福泉山一类的高大土墩比喻为“土筑金字塔”——良渚这个著名的昵称,其实是托了福泉山的福。

所以,这在良渚学术史上是一定会被讲述的——福泉山为1986年反山等权贵墓地的发现,做出了重要铺垫,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线索。

这次展出了大量上海福泉山遗址出土的文物,很多是我们在杭州大本营没有见过的。比如明星级展品:2010年在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7号墓出土的象牙权杖。

很多人对反山12号墓出土的豪华玉瑁镦权杖很熟悉了,这一次也从杭州搬到了上海展览。

但请注意,上海福泉山吴家场M204出土的是一把象牙权杖。良渚玉器,不是只有在玉琮上才可以刻神徽,象牙也可以。可见这个logo影响力之大,深入人心。

它的表面装饰有细刻纹饰, 以转折处为中轴线,用浅浮雕的方式雕琢了 10 幅神人兽面像,又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。最重要的是,有镦,权杖下端为突出的榫状结构, 插入镦部。镦部呈椭圆形,雕刻鸟纹和兽面纹。它的形制,印证了反 山 12 号墓豪华玉瑁镦权杖的真容,几乎一致。

好了,这里要说一个重要的知识点,为什么说小明小红和小徐可以愉快的聊天?

良渚文化不止在浙江,它分为核心区和外围区。核心区自然是以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,面积约3.65万平方千米的环太湖地区。而外围区,向北可扩展至江淮地区、宁镇地区,向南可达金衢盆地、宁绍地区,在舟山群岛上,我们都可以看到良渚文化。目前,全国已经发现良渚文化遗址1000多处,光是杭嘉湖地区就发现了700多处。

说的再具体一点,在浙北地区、上海青浦地区、江苏的苏州地区和常州地区,都有相对独立的良渚文化区域中心。比如上海的福泉山,江苏吴县(今属苏州)的草鞋山、昆山赵陵山、常州的寺墩,无锡邱承墩、江阴高城墩等。我们现在讲长三角包邮区,是经济一体化区域,其实在5000年前就提前包邮了。

这就是小明小红和小徐可以坐下来聊天的基础,信仰一体,三观很合。

透雕玉人首形饰 良渚文化 1991年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77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

这些区域中心,每个墓地规模都不大,也跟良渚的反山、瑶山一样,贵族墓中随葬的也多为玉琮、玉璧、玉璜、玉钺等大量高等级玉器,样式跟良渚核心地区相似。特别是神人兽面纹,也跟良渚核心区的一致,只是多为简化的形式。说明这些地方的贵族与良渚古城实践同一套信仰体系和礼制。良渚国王的控制力相当强。

这件象牙权杖背后,还有一个重要含义。一直到了良渚晚期,玉器已经不再刻神徽的阶段,开始做高节琮了;玉料也不好了,可能神徽不好刻了,纹饰已经变成简约版了,但神徽的图像并没有消失,图像背后的内涵仍然没有改变,只是它在不同的载体上有不同的表现手法。象牙太难保存了,因为这样偶然的机会,我们才知道到了良渚晚期阶段,图像仍然是完整的。

三只良渚高节琮 1982年江苏常州寺墩3号墓出土

虽然发现了高等级墓葬和玉器,但这些地方无论从规模还是规格上,远远不及“中心”良渚古城,说明中心和地方存在的层级状的社会组织结构。你可以把这些“地方”的首领当做诸侯,良渚王控制了政权中枢系统,直接控制高档奢侈品玉器的生产和使用,他想把资源赐给谁,谁就获得了权力。

透雕玉冠状器良渚文化(距今约5300-4300年)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6号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

所以,我们可以把寺墩、福泉山理解为是整个良渚王国中的次级中心,或者对等但相对较弱的区域中心。方向明说,比如福泉山的用玉制度,无论从材料还是规范,都与良渚遗址群这个中心若即若离,说明次中心与中心之间的文化传统在地域上的差异。

2.

说完了良渚人,我们再回到这个展览的另一个关键词:崧泽人。

良渚文化所在的环太湖地区并不是只有良渚文化,它的家族——专业术语是“文化发展序列”是这样的:马家浜文化—崧泽文化—良渚文化—钱山漾文化—广富林文化。

他们和良渚文化有血缘关系,但是大家的文化面貌差异很大。好比“妈妈”崧泽人年轻时穿的衣服,跟“我”良渚人现在穿的衣服,一看就是两个年代,但我们还是一脉的,一家人。

而上海的历史要从哪里说起?就是从西距青浦镇两三公里的小村庄——崧泽说起。没错,崧泽文化的命名,是因为上海人,上海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在此发现。

带盖竹编纹陶罐崧泽文化(距今约5800-5300年)1974年上海青浦秘泽遗址59号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

距今5800年-5300年的崧泽人,覆盖范围西自安徽长江西段,东达上海,南越钱塘江,北至江苏中部。而像江苏的东山村遗址就是崧泽人的课代表了,发现了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和大型房址。在崧泽时代的基础上,开始于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最终强势崛起,覆盖了长江下游大部分区域,社会面貌飞跃式发展,形成了踏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——国家。

所以,上博的这个展览,是江浙沪包邮区良渚人、崧泽人和安徽凌家滩人的第一次会面,也是国内首次举办的规模最大的长江下游史前考古文明大展,聚焦距今5800年到4300年的长江下游地区,展示了崧泽文化、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文明第一个发展高峰中的成就,汇聚了全国19家博物馆、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358件,其中,90%以上为珍贵文物,三分之一以上为首次亮相的最新考古成果,以考古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。

搞清楚了崧泽人、凌家滩人、良渚人三波亲属之间的关系,我们再看这个展览,就能听懂他们的聊天,不会尬聊。

但你要问了,5000多年前,他们是怎么认识的,他们是如何跨越山水,跨越时空聚在一起的?他们的生活习惯,审美艺术,是什么关系,谁更厉害?

良渚文化(距今约5300-4300年)2001年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24号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陶尊腹部刻划有鹿、钺的组合图案。这种鹿与石钺两种图形组合在一起的器物,在良渚文化中是首次发现。

3.

崧泽人等于良渚人的“妈”。作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两种无缝衔接的文化,前后1000多年,母子的品位也相差有点大。崧泽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,短短的600多年,是女人当家作主最后的荣光;另一方面,崧泽文化比之良渚文化表现出了更强的创造力,而良渚文化则相对平稳保守。

所以呢,这场聊天的第一趴,是从PK开始的。

先PK陶器。

从造型上来说,崧泽人可以把一件平平无奇的水器,做成鸟形,粗短的脖子,嘴巴微张,表情呆萌。虽说这是水器,但装的不一定是白开水,因为有些盉上面还有滤孔,说明倒水时要过滤。

镂孔塔式陶盉 崧泽文化1995年浙江嘉兴雀幕桥遗址出土

鸟形还不算什么,有的还设计成镂孔塔形。最厉害的是这件,人形壶绝对值得拥有。崧泽人就是这么放飞自我。

人首陶瓶崧泽文化(距今约5800-5300年)1989年浙江嘉兴大坟遗址出土嘉兴博物馆藏

而良渚人做的喝水的壶,造型就内敛了一点,展览里用了一个词:精致规整。

细刻纹陶宽把壶 良渚文化 1986年上海福泉山墓地65号墓出土

彩绘高柄钮陶罐 良渚文化 1986年福泉山墓地101号墓出土

第二轮,PK纹样。

已经做成“鸟”了,还不够,再给它穿一件复古粗棒针纹样的“衣服”,这可是一笔一笔刻出来的。当时的竹编,也编成这个样子。一把塔形壶的脖子,还要费尽心思搞成镂空的。

三足鸟形陶盂崧泽文化(距今约5800-5300年)1996年浙江海盐西塘桥采集嘉兴博物馆藏

还有一件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,听名字就知道繁多复杂了,内外两层、外加镂空的工艺,在新石器时期陶器中是孤品。

双层镂孔花瓣足陶壶崧泽文化(距今约5800—5300年)1966年上海青浦寺前村遗址出土上海博物馆藏

而同样是壶,良渚人做得中规中矩。比如同样是鸟形壶,就……好吧,胜在把手!难道一进父系社会,都粗放了?

带盖鸟形陶盉 良渚文化 1986年上海福泉山101号墓出土

崧泽人很喜欢的这种夸张镂空风格,到了良渚时期其实已经不太有了。良渚文化早期,陶器的编织纹也消失了,用考古学家赵辉的话说,那些写实或写意的造型陶器也形迹全无,“崧泽风格”不复存在。但是,陶器制作的精良程度不断提升,素面的黑陶成为时尚代表。

细刻纹陶双鼻壶 良渚文化 1977年江苏昆山太史淀遗址采集

彩绘陶壶 崧泽文化 2020年江苏常州寺墩遗址出土

良渚人在这一轮PK里是有点不服气的,因为他们属于内秀型。看展时,我听到很多观众在良渚刻纹黑陶面讨论,这花纹要贴着玻璃才看得出来啊,刻纹太细致了,现在的文创审美也做不到这种水平。

带盖细刻纹双阔把陶匜良渚文化(距今约5300-4300年)2010年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7号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

这一局,崧泽人和良渚人可以打个平手,你喜欢哪种风格?

大招还得上玉器。终极PK吧!

良渚文化把崧泽时期的尚玉风气推到了高峰。迄今为止,良渚文化正式考古发掘的玉器数量已经远超崧泽文化,良渚全盘接受了崧泽的线切割、管钻、锥钻等攻玉技术。其实,良渚早期平面玉器那么多镂空,冠状器、璜等都是。除了镂空,良渚人还有更高级的减地浮雕和微雕啊。良渚玉器和以素面为主的崧泽玉器不同,普遍刻饰出纹饰。如果翻翻这几十年良渚遗址的考古成果,会发现大量的重量级玉器,都是男人在用。比如钺、琮、三叉形器。就算是墓地数量,女人的也不多,10座墓葬,女人可能只占3座。

玉琮王

这次展览里,出土于反山王陵的良渚“三大神器”——“琮王”“钺王”和玉权杖同框亮相了。

玉龙崧泽文化(距今约5800-5300年)1995年浙江普桐乡安桥遗址8号墓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崧泽人的玉器,最重量级的是璜,这是女性首领身份的象征,挂在脖子上。虽然有的地方,男人和女人都会用璜,但崧泽文化的大部分遗址,经过人骨鉴定之后,发现多数是女人。而到了良渚,璜越来越少,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。

又如崧泽女人戴的玉玦,就是耳环,还有更早的马家浜女人,距今七八千年,就在用玦了,崧泽继续在用,但到了良渚,基本就不戴了。

所以,还是平手?

4.

凌家滩人来了。

良渚人并不是土生土长的“本地人”。很多人都会问,良渚人从哪儿来?

这个展览里,还出现了很多最近风头正劲的凌家滩人的经典“手作”。

凌家滩遗址,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千米的长岗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。这是分布在巢湖流域的一个新石器晚期大型高等级聚落,最发达的年代距今5500年~5300年,比良渚文化(距今5300年~4300年)早。也就是说,凌家滩文化衰败,良渚文化在环太湖地区崛起,无缝交接,良渚人接上了时代的脉络。

1985年,凌家滩村的农民在岗地上挖坟时发现玉器、石器等共51件。1987年6月,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,面积仅50平方米,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,出土了玉人、玉龟、玉版等129件重磅玉器。

玉鹰凌家滩文化(距今约5800-5300年)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9号墓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玉人凌家滩文化(距今约5800-5300年)1998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9号墓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玉冠状器凌家滩文化(距今约5800-5300年)1987年安徽合山凌家滩遗址15号墓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

20年间,5次发掘,凌家滩遗址一共出土陶、石、玉器2000多件,其中光是玉器、边角料和玉料等(含墓葬和其他地层单位出土)就达到了1100多件,石器有500件左右。

2007年的第五次发掘,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,灰坑3座。

其中23号墓在祭坛南侧并打破了祭坛,处于墓地的核心区域,是凌家滩遗址迄今发现规模最大、随葬品最丰富的墓葬,发现遗物330多件,其中玉石器就超210件。

良渚人接上时代脉络的表现,就是玉器。首先是外在——对玉料的认识和对治玉技术的掌握。

凌家滩治玉技术,已经是黑科技的代表——切割、琢磨、钻孔、抛光,全流程,一条龙。像实心钻、管钻这样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使用。还要搞各种花样——掏膛、减地、阴线刻(八角星纹最典型)、镂空、浅浮雕等,体现了技术的多样化。凌家滩人有点炫技,但生产的玉器反而更多是通过“形”来展示

它的立体,而不是表现“纹”。器物平面的刻划纹饰并不多见,也没有后来良渚的复杂,走的还是简约路线。

比如钻孔,凌家滩玉器制造中一种高度发达的技术,使用普遍,还能钻出隧孔。典型案例:玉人背后经多次斜钻钻出隧孔的钻法,以及玉耳珰的薄胎加工技术。

凌家滩玉人背后

玉人背后钻孔

所以,作为中国史前三大治玉中心之一,凌家滩玉器的“非遗”传承不能断,传承人中,有良渚人——不过,并不是外在形态的传承,而是理念和技术。

除了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外,整个崧泽文化的玉器并不发达,而良渚人早在“建国”前——良渚早期开始,玉器制造就达到了顶峰。以瑶山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早期各种玉器制作的黑科技,基本都可以在凌家滩找到影子。特别是凌家滩人刚刚摸索出来的阴刻、减地等复杂工艺,良渚人很“接翎子”(吴方言,心领神会的意思),get到了精髓,重点研究和发展,让这两种工艺在自家玉器身上达到了巅峰。可以说,良渚玉器体现的综合治玉技术和观念在同时期,独此一家。同时期其他新石器文化也各有自己的物质成就,但玉器上完全不能匹敌。

有一些学者认为,这可能与宁镇或凌家滩玉石器手工业的转移有关,也有学者认为凌家滩影响了良渚文化。

我们目前无法给出标准答案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有关系,良渚文化早期的玉石器受到了凌家滩文化的影响。凌家滩文化的用玉传统和治玉技术,是良渚文化玉器手工业的源头之一。

文脉传承,只说外在技术,远远不够,精神才是内核。

凌家滩遗址出现了大型环壕、高等级墓地和祭坛等体现社会分层和权力分层的物质文化特征,墓葬中随葬玉石器是普遍现象,平均每墓15.7件,但差距很大。66座墓里有4座墓玉器超过90件以上,但有18座墓1件玉器也没有。

2007年发现的23号墓做完无损分析后显示,90%以上都是软玉(闪玉)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真玉”,说明这个最高等级的社群不仅有识玉的能力。

显然,凌家滩人已经把玉石器作为一种身份等级的标志,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良渚人,良渚人不仅用玉器来标示社会权力,还由外而内,进一步发展,用更复杂的纹饰来承载他们的精神世界。

秦岭认为,良渚文化的兴起中,包括了凌家滩墓地背后的高等级社群和治玉集团的作用,巢湖地区先民追寻玉石资源的过程中,同环太湖地区本土崧泽文化先民合流形成了良渚文化。可以说,良渚文明出现前夜,凌家滩、东山村都从不同角度,通过墓葬差异性强烈地表现出了社会的分化和结构性,这或许对我们理解良渚文明的兴起有启示。

方向明画过一幅《精英的迁徙》。推想5000多年前,长江以北安徽凌家滩的精英们,从巢湖之滨走来,长途迁徙,来到了这片山地平原——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南部,距杭州市区西北20千米的地方,域跨良渚、瓶窑两镇。

良渚人的故事开始了。

【特别提醒】

看完展览需要两个小时,资深粉一次可能还看不完。看展前必须在上博的微信里预约,否则去了也是白排队。

本次展览有部分文物是限时展出的,记得早点去看,尤其是凌家滩的这是石猪,重达88公斤,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史前时期最大、最重的人工雕刻猪。

石猪

凌家滩文化

2007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

展出时间:6月20日-7月20日

玉琮

良渚文化

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

展出时间:6月20日-7月9日

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

良渚文化

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

展出时间:6月20日-7月9日

瑁镦组合玉权杖

良渚文化

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

展出时间:6月20日-7月9日

玉三叉形器

良渚文化

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7号墓出土

展出时间:8月初-10月8日

玉冠状器

良渚文化

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7号墓出土

展出时间:8月初-10月8日

龙首纹玉镯

良渚文化

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遗址1号墓出土

展出时间:8月初-10月8日

【番外】

最近上海也是梅雨天气,比较难过,浙博馆长陈水华示范,看完展览出来可以买个特制神王雪糕。他吃的是香草味的,我买了一根巧克力的。

展览门口的文创小店也可以买买买

小本本

有一只玉鸟素包包,很软很大很好用,用来装这次展览图录——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